当前位置:新闻中心 > 媒体报道
成都市民坐上蜀都新能源客车去看成都汽车制造媒体报道

2016-12-12

      一堆零部件变成一辆开走的汽车 

      “从零部件到整车下线,有好多道工序?”“汽车的钢材与普通钢材有什么不同?”“汽车下线后还有那些检测?”“为啥每一辆车身只有唯一对应的底盘?”…… 

      12月10日下午,位于龙泉驿区的一汽-大众成都工厂迎来一批特殊的“客人”——50名职业不同、年龄各异的参观者,这是“发现成都智造——商报邀你走进成都现代工业”跨年公益活动第二站,50名成都市民组成“参观团”,走进一汽-大众成都工厂,参观、体验“成都造”汽车生产全流程。 

      这是该工厂第一次接待市民参观团。从一汽-大众的历史到落户成都的规划,从解剖车的直观到总装车间的系统,从1200余个零部件到可以开动的整车……近2个小时的参观,让50名成都市民一起,完成了一场“成都智造”的探秘之旅。 

“为了不错过这次活动,我们提前安排了行程,早早就出门了。”10日中午12点不到,高川就抵达了集合地点:成都行政学院地铁站,相比预约时间,提前了一个小时左右,“这次参观盼望了很久,我看到一汽-大众落地成都,开建,就想去看一看生产现场是啥子样子。” 

与高川一样提前到场的还有程卡和于凤香夫妇,“儿子的第一辆车是捷达,汽车产业也是成都的新兴产业,想去看看工厂里是什么样子。” 

      12点30分,三辆崭新的蜀都商务版纯电动客车出发,开启本次参观之旅。

 


      “这是新能源汽车吗?续航多少公里?”高川一眼看出,这是一辆新能源客车。 

      “这是一款零排放、无污染的新能源汽车 。”车辆提供方——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,为了方便参与公益活动的市民出行,公司提供了车辆服务,“这款车电机直驱,实现无级变速,无变速箱,减轻重量,降低噪声,舒适性好。”

      “汽车产业最关键就是质检,每个公司的质检岗位都很重要。”还未到参观地,税敏就“暴露”了,她是汽车行业从业者,也在龙泉驿区上班,“因为工作的关系曾经参观过一汽-大众,但这一次是以市民的身份,想看细一点,也想了解下龙泉驿区的产业是咋个规划的。” 

税敏告诉记者,原本她计划带着孩子一起来参观,不过因为孩子太小而放弃,“只有等他大一点,才带他来看看。” 

      “一台汽车需要好多零部件?”“一汽-大众每天的产量是多少?”在总装车间,一排排零部件顺利组装、运转,有人不断发问。“一台车有1200多个零件,一汽-大众成都工厂每天日产2300多台车,这个车间每一分钟就有一辆车下线。”税敏充当向导,给身边的参观者普及。“这个车间有196个工位,每一个工位都会检测、安装。”不过,当讲解员江莉讲到汽车的生产流程,税敏还是啧啧感叹,“比想象中要更快、更智能化。”在沙盘区,一汽-大众的整体规划清晰可见——配套园一、二期已全部建成,三期已有21个项目投产,“周边还有神龙等其他汽车产业园,成都从汽车制造水平与长春、上海等处于同一个配套水平。” 

      “怪不得一汽-大众是龙泉驿区最大的供电大户,它的工厂规模、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都太惊人了。”站在一汽-大众灯火通明的总装车间,看着周围机器有节奏地精密运转,供电公司员工杨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。

其实,对于一汽-大众,杨超并不陌生。他告诉记者,由于负责该片区的业务,每个月,他都要到企业来做安全用电生产的检查。但深入到保密车间看生产的过程,这还是头一回。杨超透露,从用电量的结构分布就能看出地区的产业布局,比如龙泉驿区的用电大户主要是几家汽车厂,一汽-大众当属其中的大头,每个月的电费都达上百万,采用的四路供电方式是奥运期间”鸟巢 ”采用的模式。“只有到了现场才晓得,用电量数字背后的生产规模。” 

现场最吸引杨超的,还是全自动的机器人生产线。一台台引擎陆续靠近感应系统,“叮——”的一声宣告合格,进入下一个程序,整个过程没有工人的参与。杨超说,电力系统在仪表检测过程中也用上了机器人,但不是全流程的,“这种全流程自动化模式,如果某一流程出现一丁点问题,整个生产线都要停摆,汽车行业敢用,又用得这么顺利,很不容易。”

      “曾经路过一汽-大众,都没有机会走进去看看究竟有多牛。”钟华是一名金融投资专家,此次走进一汽-大众,他既满足,又充满遗憾。“项目投资200亿元,已经非常成熟了,不会需要社会资本进入。”钟华此次“半公半私”,一方面是自己想到一线工厂看看,另一方面,“看看这些最先进的企业,就可以知道哪些行业是有潜力的,未来’风口’在哪里。”“20年前,根本不可能想象,工厂可以智能化到这个程度。”钟华也曾经是一名工人,不过,在现场,看到机械手臂自动运转,“机器人”自动组装,他还是被震撼了,“中国的工业智能化水平已经很高了。” 虽然不能直接投资项目,钟华还是收获颇丰,“至少知道汽车行业前景很好,有很多’小而美’的创业公司可以投资,比如专门做软件的,专门做智能后视镜的企业。以及,未来新能源汽车、无人驾驶等前景可期。” 

      参观市民中,年纪最大的是今年90岁的李大爷。在展厅里,他把记录中国汽车发展历史的展板看了又看,指着新中国生产的第一台轿车说,“好多人以为是红旗,其实是东风,生产出来只有3位国家领导人坐过。” 李大爷是老成都人,他的记忆里,小时候成都的汽车比飞机还少见,街上开出一台车,整条街上的小孩子都要追在后面,跟着看稀奇。即使是几十年后,汽车仍然是单位专供的奢侈品。听说如今的一汽-大众成都工厂总装车间,生产线上每天下线1200台车,李大爷震惊地说,能亲眼看到汽车生产的流程,已经是圆了汽车梦了,如果年轻30岁,他就去学开车,坐一坐成都造的汽车。 

      除了活动本身吸引市民关注和参与,还有人来“取经”联系业务的。喻文倩是一家活动策划公司的员工,来工厂参观不仅是为了陪男友感受德国工业的严谨,还想要学习办活动的经验。“面向全市举办这么大型的公益活动,要与政府部门、企业对接,在策划、组织、执行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。” 

      由于一汽-大众以往从未接待过市民拼成的“散团”,喻文倩说,既然这次活动开了先例,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对接工厂,“市场有很大的参观需求,希望我们也能组织市民来看看。” 


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叶燕 王垚 钟茜妮 摄影 张建